上紙完畢,真正的傳拓開始。馬國慶站定身姿,從密封的塑料袋里取出調(diào)好墨的撲包,手腕甩動。只聽見啪啪啪啪一陣脆響,紙上的墨色隨著他的敲打或濃或淡或聚或散,先前文物的影子逐漸在紙上顯現(xiàn)出來。而且似乎比原物更清晰,更明朗,也更有氣勢。就連原本是平面的碑文,都顯示出立體效果,仿佛刀削斧劈,又渾然天成。
馬國慶說:“這就是用墨的效果,也是傳拓最見功夫的環(huán)節(jié)。”
不管是厚重的“烏金”拓還是以淺淡之墨而成的“蟬翼”拓,傳拓作品都要做到層次分明。不干不濕,濃淡適中,當然是用墨的一法。深中有淺、淺中有深的間墨拓,則是用墨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馬國慶說,他的作品都是利用墨的濃淡干濕焦反應主題,突出主題思想。焦躁的墨色會產(chǎn)生干渴的效果,淺淡的墨色會產(chǎn)生輕浮的感覺,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這是不合標準的墨色,在某種情況下大膽的使用會有奇效發(fā)生。用墨之難,難在惜墨如金,難在潑墨如漆,難在以出奇的用法展現(xiàn)美的瞬間。
在馬國慶看來,法無定法,但有定理,一些辦法,只在增加層次,層次產(chǎn)生韻致。有骨有肉,才會神氣充盈,急速可貫氣,緩潤能寧神。神奇的顯現(xiàn)全在用墨上,用墨要光,將墨中“油脂”用在表層,深達肌理,厚薄、濃淡、干濕既見層次,又融洽為一個整體,不膩不燥,光潔瑩然,才是用墨之道。
“在拓制中技法運用的是否妥當合理,是同藝人的認知度有直接關系的,這是一個綜合素質(zhì)的反映。例如拓制漢代的器物和唐代的器物,是要有所區(qū)別的,因為漢代同唐代沖上和追求的意境不同,所以要對那個時代有所了解,這就需要對歷史有所認知。”
馬國慶一邊說著話,一邊雙手不停,如行云流水。后來更是逐漸閉了口,嘴唇抿緊,這時候他的臉上早已經(jīng)沒有了聊天時候的幽默和詼諧,而是被一種專注所取代。滿頭白發(fā)也隨著他的手腕抖動,如同為他搖旗吶喊。
忽然一切的聲音靜止,馬國慶放下?lián)浒旖俏⒙N,說聲:“齊了。”話音未落,就聽“咔擦”一聲輕響,文物上的紙張耗干了水分,自行脫落,一副傳拓作品宣告完成。把作品拿起來看看,薄如蟬翼的紙張正面文物形象纖毫畢現(xiàn),反面則仍是白紙一張,沒有一絲墨色透過紙背。
馬國慶說,這看似簡單的幾分鐘時間,就是整個傳拓的精髓所在。作品完成同時紙張自行脫落,更是傳拓藝人對紙張水分掌握的恰到好處的體現(xiàn)。
“在很多情況下,性格和知識結(jié)構(gòu)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傳拓技藝可以檢驗和培養(yǎng)藝人良好的性格。”馬國慶說。傳拓技藝自開始的工具制作,到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以及用水用墨等等,無不體現(xiàn)出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特點。在有序的安排下,急也好,慢也好,都能達到理想的程度。如果安排無序,肯定出錯。所以要盡量做到急而有章、慢而有度。
在技法上,訓練心手相應很重要,要注意氣沉丹田,才能氣穩(wěn)力均,還要注意臂與腕、腕與指間的默契配合。在這個階段,注意用墨要以均勻為主,同時用出自己事前設定的色度和色感。通過一個階段的聯(lián)系,要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性格較急、做事麻利的人,可以有意識地感覺使撲用力時“秀潤”、“晶瑩”帶來的墨色變化,性格較慢的人要注意避免“彷徨”和“猶豫”帶來墨色呆板的毛病。初學者應于短期內(nèi)先達到“眼到手到”,而后培養(yǎng)“意到手到”,進而修煉“意到手不到”,這也是修養(yǎng)的提高過程。
據(jù)鳳凰網(wǎng)3月10日報道,外媒援引韓聯(lián)社報道,朝鮮周四向東部海域試射了兩枚短程彈道導彈,射程約500公里。這兩枚導彈是從朝鮮北部的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