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國對外漢語教師:讓中華文化元素進課堂
在海外中文學校教授高年級學生時,我覺得要特別注意文化、現(xiàn)實生活與教材、教學的結合。中、高級程度的學生已完成了漢字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及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基本功訓練。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把更多的重點放在“文化”的學習上。我在教學中注重中華文化習俗知識的背景輸入,尋找貼近生活的內容開展教學,強調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
我或按專題,如“中國節(jié)慶”、“茶文化”等,把教學重點放在傳統(tǒng)文化習俗風情與現(xiàn)代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古老又鮮活的中國文化上;或按歷史人物,如孔子、孟子、莊子等,介紹這些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文化名人的論著及故事,讓學生了解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及在今天的影響;或按名家名篇,如張愛玲的《天才夢》、楊絳的《錢鐘書》、老舍的《我的母親》等,引領學生進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精美之中。在為學生鋪設一個提高中文水平、提升文學修養(yǎng)階梯的同時,也帶領他們對先人留給我們的巨大寶庫做一初淺的窺探與觸摸。
去年,“名篇閱讀與實用寫作”的第一堂課,我選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章《用耳朵閱讀》。我向學生提問:“一般來說,你們是用什么來閱讀的?”學生們七嘴八舌搶著回答,當然是用眼睛、用心、用腦。我又問:“那為什么這篇文章說用耳朵來閱讀呢?”這就勾起他們的好奇心。于是我開講: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從古至今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識字的,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條件所限,身邊找不到什么書讀。那么,莫言和他的先輩、同輩們是如何閱讀、如何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與傳承呢?聽故事這個古老而獨特的閱讀方式在中國存在并延續(xù)了數(shù)百上千年,并且造就了一個特殊的職業(yè)——說書人。中國人的歷史觀念、道德觀念就是這樣通過一代代人用滿肚子的故事口耳相傳,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在中國大地上扎根傳揚,這是中國民間文化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xiàn)。下課時,我布置的作業(yè)是:寫一篇有關你或者你的父母、你的爺爺奶奶的閱讀故事;按你的想象及所知,寫出一些閱讀方式,如躺著讀書、候車候機時讀書等。
本學期我講的專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孔子,我先把前不久中國的“孔子熱”、“《論語》熱”介紹給學生作為背景鋪墊,意在告訴他們孔子沒有過時;接著又介紹了一道哈佛大學的作文考試題:解釋“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之后,講述對如何處理當代人際關系的思考。在講授了課本上孔子的生平、思想之后,我專門把有關孔子的故事、《論語》中的精彩片段或精句摘錄出來。期中考試的第一題是讓學生默寫出5個《論語》中的警句。令我驚喜的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默寫出來了。因為出爾反爾、揠苗助長等很多成語出自《孟子》,所以期中考試的另一部分內容是用成語造句,以此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結果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百分之百地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在造句中結合了生活中的真實情形,生動有趣極了。由此可見,注重文化習俗的背景輸入,注重貼近生活及實際運用的選材、教學及練習,在高年級中文教學中是可行的。就像我們的課,學生不僅與中國古代圣賢對上了話,還與現(xiàn)實生活、家庭生活掛上了鉤。學生學得有興趣,我教得也開心。
生活在海外的華裔子弟同時游走在中西文化之中,在中文學校讓他們學到依舊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中華文化元素,對于學生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亦為他們將來向中華文化的縱深探索打下基礎。
延伸閱讀:
自成立以來,IMCPI秉持嚴謹和規(guī)范的培訓體系,匯聚對外漢語業(yè)界培訓名師和專家教授資源,研發(fā)出獨具特色的對外漢語教學體系。IMCPI吸引了大量外籍中文學習愛好者和外資企業(yè)中文培訓需求,同時吸引了大批國際對外漢語教學愛好者加入到全球推廣漢語的隊伍中來。IMCPI被學員譽為對外漢語行業(yè)的“黃埔軍校”。2013年IMCPI榮幸地被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授予國家漢語水平考試考點的資質。

圖2(IMCPI與漢辦合作)
此外,近日imcpi受到漢辦的邀請,榮幸地被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授予國家漢語水平考試考點的資質。
另外,IMCPI與培生Pearson教育英國認證機構合作。

上圖為培生Pearson教育認證/培生Pearson獲得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證明文件
從左往右依次是: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英國培生Pearson集團;英國政府教育與就業(y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