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大幕將啟。“依法治國”,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次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海峽法治在線10月20日訊)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依法治國的概念在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寫進大會報告,1999年被明確寫入憲法,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十余年之后,本次會議或繪制出新路線圖,為“法治中國”作頂層設計。從“改革開放”、“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到“依法治國”,在歷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帶領下,今天的共產黨人確定了他們的時代命題。
回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和快速增長歷程,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從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法治的建立健全為市場的高效運行保駕護航,從而釋放出經濟的巨大潛力。——200多部現(xiàn)行有效法律、700多件行政法規(guī)、近9000件地方性法規(guī)……
改革開放帶來了全社會法治意識覺醒,然而依然面臨“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法與情”、“中國式權與法”等法治建設困境;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風險、民營經濟發(fā)展受限、創(chuàng)新能力較低等問題,或多或少都可以歸因于過度行政干預、腐敗行為高發(fā)、企業(yè)無法公平競爭等法治缺失的相關問題?,F(xiàn)實中,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屢禁不止……司法執(zhí)法機關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成為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大期許。不止是司法保障層面,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過法律“落地”,教育、住房、養(yǎng)老等社會領域的權利獲得更充分保護;食品藥品、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等直接關系生命健康的權利能夠更充分實現(xiàn),孫志剛、佘祥林、趙作海……這些引發(fā)全社會關注中國法治的名字,用他們特別的人生推動了中國法治進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關乎人民福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民族前途命運。這個秋天,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法治中國”值得全體中國人民期待。
作者:劉常樂